善于运用沟通艺术

类别:网游竞技 作者:张振鹏字数:2358更新时间:24/06/08 23:24:24

   良好的亲子沟通,能形成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父母有效帮孩子克服在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亲子沟通是一门艺术,需要父母用心体会,去关注,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探索有效沟通的方法与技巧,不断提高亲子沟通的水平。只要父母学做一个有心人,讲究与孩子的沟通艺术,亲子沟通就会变得更加顺畅。

   

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的朋友查理曾经讲过这样一次亲身经历:

  一天,当我回到家时,和往常一样,我拿起报纸,端起咖啡。12岁的儿子突然对我说:“爸爸,我爱你!”

  在随后漫长的几秒钟内,我只能站在那里,不知道怎样回答,是点点头,还是语气和善地“嗯”一声?我竟然有些迟钝地不知所措。最后我问他:“你想说什么?有什么事吗?”

  他笑起来,向屋外跑去。我把他叫回来,问他怎么回事。他笑着说,这是我们老师要求我们回家做的一个实验,你明天去问问老师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第二天,我真的去问孩子的老师。她告诉我,她只是想通过这个实验了解一下父母在对孩子情感表达方面的一些情况,大多数的父亲和我的反应一样。

  后来这位老师还告诉我,她的父亲一辈子也没有对她说过这句话——我爱你。

  我忽然发现,我们这些在生活中打拼的人,或许太少花精力去发现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感情了。我们早该知道,孩子不仅需要桌上的食物和衣柜里的衣服,还需要父母对他说一声爱啊!我的父亲也从来没有对我说过这句话。

  就在那天晚上,当我走进孩子的房间,准备向他说晚安时,我用一种深深的、富有男人味的声音对他说:“喂,亲爱的,我也爱你!”

  孩子脸上出现的惊讶和感动的表情让我心里一酸。我暗自想,早知道如此,我会天天这样对你说的。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当然会爱孩子。但对于孩子来说,他非常需要父母通过语言或行动告诉他,父母是爱他的。因为,父母在心里爱孩子,孩子有时候体会不到。所以,对孩子的爱,有时候真的需要说出来。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才能唤起他对父母的爱。这样,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就真正实现了。

  实际上,在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与孩子沟通,与孩子做情感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其实,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并非想象的那么困难,父母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一点就可以了。比如,摸摸孩子的脸,拍拍孩子的肩膀,微笑者看孩子,给孩子买书,辅导孩子学习,给孩子讲故事,当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时说一句:“你真是个好孩子。”当然,父母还可以通过给孩子写信来表达对他的爱。只要父母能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向孩子传递爱,孩子就一定能够感受得到。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就会促进亲子间的沟通。正如苏联革命家捷尔任斯基所说:“孩子最喜欢爱他的人……也只有爱才能培养他。当孩子看到并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他会努力听话,不惹父母生气。”

  所以,不管父母怎么忙,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与孩子交流,让孩子体验到父母对他爱。虽然,每一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却是溺爱,他们代替孩子做任何事情,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实际上,这种“爱”并不能促进亲子关系,反而会害了孩子。

  卢勤曾说:“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给孩子一点儿爱他人的机会。别总把自己看成是高山,视孩子为小草,让孩子靠着你、仰视你、惧怕你;更不要当伞,视孩子为小鸡,为孩子遮风挡雨,让孩子弱不禁风。换个位置、换个形象吧!让孩子做高山,孩子就会长成山;让孩子当大伞,孩子就能顶天立地。”所以,父母让孩子感受到的爱应该是真爱,而不是溺爱。

亲子沟通小贴士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曾说:“如果真爱自己的孩子,那就应当把心用在了解孩子的心理和对孩子的教育上,如果像狗那样去爱护孩子和抚养孩子,就不算其为人了。”要想真爱孩子,父母更应该关爱孩子的心理与情感,引导孩子走向辉煌的人生。

  

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美国成功学大师戴尔·卡耐基的家附近有一座公园,公园为周围人的生活带来了乐趣,他经常去那散步。但是,附近的孩子们也经常到公园里玩,他们喜欢在公园里野炊,这让公园经常发生火灾。因此,卡耐基只要看到有孩子们在野炊,就会上前劝阻。但孩子们根本不听劝告,火灾还是经常发生。

  有一次,卡耐基非常愤怒,就采取了恫吓的方式,警告孩子们说要把他们交给警察。结果,孩子们似乎有点害怕了,于是停止了玩火。但好景不长,只要没人看见,他们还是会生起火来野炊。

  后来,卡耐基反省了自己的说话方式。当他再看见有孩子玩火时,就亲切地对他们说:“孩子们,这非常有意思,是吗?我小的时候也十分喜欢玩火,就是现在也喜欢。但是,你们知道,在公园里玩火非常危险。我知道你们不是故意的,但其他的孩子不会像你们一样小心,他们看见你们玩火,也过来玩的,回家时也不会把火扑灭,以致会有火灾发生,会烧毁树林。因为玩火,我们可能没有树林,你们也可能被拘捕入狱。我不是要剥夺你们的快乐,我喜欢看到你们快乐。但是为了避免发生火灾,请你们现在把火堆周围的树叶弄开一些,离开要回家时,用土把火盖起来,好吗?下次要取乐时,请你们在山丘那边的海滩上生火,好吗?那里不会有危险。”这回,孩子终于听了他的劝告。

  最后,卡耐基还不忘对孩子们说:“多谢了,孩子们。祝你们快乐!”

  结果,孩子们渐渐地不再在公园里玩火了。原因正是因为卡耐基站在了孩子们的角度思考问题。

  

   美国著名教育家塞勒·塞维若指出,每个人观察认识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和立足点。身份、地位不同,所得的结论就不同。父母与子女间的年龄悬殊、身份差异是影响相互沟通的重要原因。如果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一切将迎刃而解。

   一位老师曾这样说:“只凭技术和技巧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我们要真正地注入感情,要经常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和想一些问题。这样,我们想不通的问题,往往因为换位思考而有了解决的办法。”

   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才能理解孩子的诉说,才能在与孩子的交流中产生互动和共鸣,从而真切地感受和把握孩子的喜怒哀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真正需求和真心希望;也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才能真正读懂孩子的思想情感,从而与孩子分享快乐,会真诚地为孩子的进步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为孩子的成功而喝彩;也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才能有效地以父母的体贴去化解孩子的烦恼,从而赢得与孩子的真诚友谊。

  实际上,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如果父母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察他、理解他,就会发现,孩子的很多想法和感受是那么合乎情理;站在孩子的角度,父母有时候不但不比孩子更聪明,甚至还会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孩子。

  孩子在一生中最早接受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父母,所以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心情,时刻以赏识孩子的态度看待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尊重父母,信赖父母,愿意与父母沟通。

   

亲子沟通小贴士

   不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的父母,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因为这样的父母不会等孩子说完两句话就已经显得不耐烦了。所以,父母一定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要付出时间、耐心以及一颗包容的心,做真正理解孩子的好父母。

善于利用情景与孩子交流

  一个小女孩从小比较娇生惯养,很怕吃苦。这让父亲很担心,怎样才能温和地批评一下女儿,使她认识到这个弱点,从而自愿改正呢?

  有一次,父亲带着女儿去看电影,播放的正好是动画片《蚯蚓和蜜蜂》。故事情节主要是:

  在很久以前,蚯蚓和蜜蜂长得差不多,身体都是圆圆的。后来,蜜蜂每天采花酿蜜,时间一长,它的身上竟然长出了两只翅膀,能够飞来飞去采蜜了。而蚯蚓却整天躺在大树底下玩耍,饿的时候就吃些果子。冬天来了,蜜蜂酿了很多蜜,他的日子过得非常惬意,但是,蚯蚓却整天为了食物而发愁。

  有一天,蜜蜂带着自己酿的蜜来看望蚯蚓。蚯蚓远远地就见到蜜蜂向自己走来,感到非常羞愧,于是,它一头扎进了泥土里。后来,蚯蚓决定每天帮果树松松土,捉捉泥土里的虫子,改变懒惰的坏习惯。时间一长,蚯蚓圆圆的身子变得越来越细,受到了农民伯伯的赞扬。

  动画片的情节深深地吸引了女儿。看完片子后,父亲问道:“你愿意学小蜜蜂呢,还是学蚯蚓?”

  “当然学小蜜蜂了!”女儿毫不犹豫地回答。

  “那你说说看,小蜜蜂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父亲亲切地问道。

  “它爱劳动,不怕艰苦,勤学苦练。”女儿兴奋地回答。

  “你说得很对。不过,我倒觉得你不像小蜜蜂,甚至还不如知错能改的蚯蚓呢!”父亲故意激一下女儿。

  听到父亲这样说自己,女儿自然不服气地撅起了小嘴。

  这时,父亲温和地说道:“难道我说得不对吗?你想想看,你平时是怎样对待困难的?在学习上,你不爱动脑子,遇到一点点困难就去问别人,做不出数学题时还哭鼻子呢!你想过没有,一个不会克服困难的人,学习上怎么能够打下坚实的基础呢?没有基础,你以后怎么可能飞起来呢?”

  父亲的话,正好说中女儿的弱点,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父亲继续开导她:“蚯蚓的精神也值得学习。你别看它刚开始时是个懒汉,但是,它能够知错就改,最后踏踏实实地钻到泥土里去松土,最后把身子都拉得又细又长。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缺点,只要能够知错就改,还是好样的!”

  听了父亲的话,女儿点了点头,说:“爸爸,我懂了。我们不仅要学习勤劳的小蜜蜂,也要学习知错就改的蚯蚓,对吗?”

  看到女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父亲欣慰地笑了。

  

  教育孩子,离不开语言的沟通,但有时候仅仅靠语言去有些苍白无力。为人父母者,应该善于利用具体的情景与孩子沟通。在这个故事中,父亲利用了看电影这个情景与女儿交流,女儿自然也就领悟到了其中的道理,可以看得出,这比父母讲很多大道理的效果要好很多。

  所以,父母可以尝试利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情景,在情景中与孩子沟通。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避免亲子之间产生冲突,而且还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非常有内涵、有涵养的人,从而会更加尊重父母,甚至是崇拜父母,进而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亲子沟通小贴士

  一般来说,孩子的自尊心比较脆弱,他往往不喜欢父母对他进行赤裸裸的批评教育。如果父母能够利用一些情景,比如通过故事、电影、电视、寓言等方式来与孩子沟通,教育孩子的话,一般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只要父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情景可以用来与孩子交流。

学会借事与孩子沟通

   谢军是女子国际象棋世界冠军,驰骋国际棋坛,为国家争了光。其实,谢军的成才离不开父母对她的精心培养。8岁那年,她就迷上了象棋,这还是得益于父亲的启蒙。

   一天,谢军刚回到家里,就吵着要爸爸教她下棋。父亲于是十分耐心地教她认棋子,如何走棋子。接着,便教以实战开局中的第一招“仙人指路”的口诀:“马走日,象走方,大炮隔山打,车是一杆枪,小卒一去不还乡……”

   谢军一听,咯咯咯地笑了起来,然后她好奇地问道:“爸爸,别的棋子都可以来回走,为什么小卒子就一去不还乡了呢?”

   这时候,父亲非常严肃地对她说道:“你想想,在战场上,一个战士冲锋陷阵的时候,只能勇往直前,不能畏惧畏缩,要有一去不复返的英雄气概!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听了父亲的这番话,谢军在心灵深处有很大的触动。她感觉自己不但学会了下棋,还懂得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故事中,谢军的父亲借着下棋这件事与她进行了很好的沟通,给她上了一堂十分精彩的人生哲理课。事实证明,借事与孩子沟通寓教于乐、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形象具体,很容易被孩子接受,沟通的效果自然会很好。

   借事与孩子沟通有随机性、灵活性、针对性等诸多特点。之所以有随机性,是因为这种沟通不受时间、地点与环境等条件的限制;之所以灵活,是因为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选择对孩子有教育意义的事情,引导教育孩子;之所以有针对性,则是因为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年龄与性格等特征。有的放矢地与孩子进行沟通。

   父母在借事与孩子沟通时,应该特别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选择性。

   也就是说,不能事事都借题发挥,上纲上线。否则,就会显得父母在每件事上都唠叨个没完没了,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结果反而会事与愿违。

   第二,要提高技巧。

   比如,引用道理时,应该以小见大,深入浅出,让孩子信服;做比喻时,应该贴切,不能牵强附会,否则孩子也难以接受。

   第三,不能空对空说教。

   如果空对空说教,就会让孩子摸不着头脑。当然,也不应该无事生非,明明不想干的两件事,却硬要拉到一起,孩子口服心不服,沟通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第四,抓住有利时机。

   借事沟通应该抓住有利的时机,一旦时过境迁,就会缺乏针对性,这时就不宜再拿出来作为沟通的载体,否则,也会让孩子产生排斥的情绪。

   所以,父母应该学会利用借事沟通的方法,善于把抽象的大道理融入到各种活动中,以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亲子沟通小贴士

在生活中,父母应该善于发现并利用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事情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明白一些比较深刻难懂的道理,从而在轻松的氛围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使得亲子关系更近一步。

合理惩罚孩子有必要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特别善于运用灵活的教育法则教育孩子,启迪孩子的童心。一天,卢梭夫妇带着儿子上街,在一个商店里,儿子被玩具柜里的小玩具吸引住了。儿子拉着卢梭的手说:“爸爸,给我买辆小马车吧!”

  “买玩具可以,但必须答应爸爸的条件。”卢梭说。儿子眨了眨小眼睛,心想,为了玩具,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于是,他高声说道:“爸爸,我答应你的条件。”

  卢梭对儿子严肃地说:“买玩具是用手开发智力,如果你不爱惜玩具,故意把玩具摔坏或丢失,我就不会再给你买玩具了。”“爸爸,你放心吧,我决不会那样做的。”儿子连忙答应。在得到儿子的确认后,卢梭伸出手指和儿子拉了勾。于是,他高高兴兴地给儿子买了小积木、小马车等许多玩具。

  天天玩着这些小积木、小马车等玩具,6岁的儿子非常开心。可是时间一长,他就对那些玩具失去了兴趣,于是故意把它们都弄了个稀巴烂。

  一天,卢梭从书房里出来,看到那些被儿子弄坏的玩具,心里非常难过。他想:“儿子这样不爱惜东西是不行的,我一定要帮他改正这个坏毛病。”没多久,儿子又吵着要爸爸为他买玩具,卢梭没有同意。儿子就坐在地上大声哭叫,卢梭的夫人就帮着儿子说话。

  卢梭对夫人解释说:“买几件玩具是件小事,可是纵容了儿子有意损坏东西,养成了不爱惜东西的习惯可是件大事。”卢梭的夫人点了点头,认为卢梭说得有理。于是夫妇俩都不再理会儿子的要求。儿子尝到了父亲的厉害,从此再也不敢随意损坏东西了。

  从这件事情中,卢梭也得到了很多启示:儿子有意摔坏了玩具,就不给他买新玩具;儿子打碎了门窗玻璃,不给他安装新玻璃,让他受冻;儿子有意撕破了衣服,不给他换新衣服,让他穿破的等等。

  

行为心理学认为,在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中,惩罚虽然使人感到痛苦和厌恶,然而必要的惩罚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对孩子责任心的养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脆弱的教育。

  当孩子出现一些过失时,正是父母对他进行教育的好机会。对于孩子的错误,父母一定不要纵容他,而要让他在自己所造成的后果中总结教训,受到启发。正如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们之所以受罚,并非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的要使他们不再犯。”

  对孩子的合理惩罚是非常必要的。所谓合理,就是惩罚要适时、适度、得法。适时,就是指要抓住实施惩罚的时机;适度,就是指要把握好惩罚的量,不要惩罚过重,要顾及孩子的承受能力和尊严,不能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得法,就是指对孩子的惩罚要根据他的特点和个性而不同。比如,孩子的性格较内向、自尊心较强,应采用温和式惩罚;孩子的脾气很暴躁、自我意识差,则应采用严厉式惩罚;孩子的性格倔强、叛逆心理严重,应该采用谈心式的惩罚;等等。

  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孩子形成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锻炼孩子的意志和人格,能让孩子抵抗和战胜诱惑力,同时还能增强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所以,父母可以通过惩罚孩子的手段达到警示他的目的,这样做还可以有效避免让他再次犯错误,帮他克服自身弱点,修正言行举止。

  在对孩子进行惩罚时,父母一定注意不要讥讽、嘲笑他,否则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应该知道,惩罚不是体罚,而是一种教育手段,是为了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感到愧疚,让他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体验,从而改正错误,学会承担责任。

  在施惩罚孩子时,父母要讲究一定的策略,首先肯定他是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让他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这样,他就能以比较平和的心态接受惩罚。教育孩子,既需要不断地鼓励,也需要合理地惩罚,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健康成长。

亲子沟通小贴士

  惩罚孩子时,一定要伴有明确的言语指导,比如,减少孩子的零花钱时,一定要向孩子具体说明这样做的原因,让孩子知道为什么会受到惩罚。同时,父母也应该向孩子讲清楚,如果他的不良行为改正了,惩罚也就会终止了。另外,父母在心情不好时,应该调整自己的情绪,切忌以惩罚孩子来发泄心中的怒火。

用点拨法教孩子反省

  爱因斯坦小时候非常贪玩和顽皮。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其他孩子一起在河边玩耍,要么就是在大街上闲逛。爱因斯坦的母亲见他总是这样,非常担心他的前途。因此,她三番五次地告诫爱因斯坦说:“你绝不能再这样下去了。瞧瞧你现在的样子,不学无术,长大又如何能出人头地呢?”

  对此,爱因斯坦总不以为然地回答:“别总是训斥我了,你瞧瞧我的伙伴们,他们不都和我一样吗?”对于爱因斯坦的态度,他的父亲全都看在眼里。

  一次,父亲叫住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对他说:“昨天我碰到一件有趣的事情。要不要讲给你听?”虽然对于父亲想要说的事情,爱因斯坦一点兴趣都没有,但他还是停住了。

  父亲说:“昨天,我和杰瑞一起去清扫工厂里的大烟囱。我们从下面踩着烟囱内的钢筋踏梯爬到烟囱顶端,由于杰瑞在前面,所以,他的身上、脸上全部被烟囱里的烟灰弄黑了,而我身上连一点烟囱灰也没有。”

  “当我看见杰瑞的模样时,心想,自己肯定和他一样脏,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杰瑞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净,于是,他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地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看到他的模样全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为你杰瑞是个疯子呢!”

  听罢,爱因斯坦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这时,父亲语重心长地对爱因斯坦说:“其实,任何人都不能做自己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自己的镜子,就是天才也会把自己照成白痴的。”

  爱因斯坦听了,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顿时满脸愧色。他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并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自己。结果,爱因斯坦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最终攀上科学的高峰。

  

  任何人都不是完美的,都犯过错误,有过过失。尤其对孩子来说,父母既不能无视他的错误行为和思想,但也要注意用智慧来面对孩子行为与思想上的偏差。如果一味斥责孩子,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会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从而不利于沟通。

  这时,父母可以采用冷静的态度,从侧面点拨孩子,使他进行自我反省,让他明辨自己的过失。也就用点拨法教孩子自省。

  父母在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发现孩子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后,并不直接指出事情的真相,而是借用事物蕴含的道理来点拨孩子,使孩子自我反省,从而明确自己的方向。这种沟通方式起到的教育效果,往往会优于孩子通过责罚得到的,因孩子自己体悟到的道理,总会深深印在脑子里。

  点拨式的沟通,不仅体现了父母对孩子深切的爱,更会让孩子在父母的点拨下展开思考,去认识、发现与反省自我,最终会以更大的决心、更正确的态度做好每一件事。

  父母在用这种方式与孩子沟通时,一定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心态一定要平和。

  点拨孩子时的心态一定是平和的。父母应该放下架子,不能以所谓的权威主义来教育孩子。如果孩子认为父母的教育是硬性的,就很难从中思索和发现问题了。

  第二,细致体察孩子。

  点拨孩子时一定要细致地去体察孩子。作为父母,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孩子客观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理解孩子主观上的内心世界,寻找一个恰当的角度去帮助孩子。

  第三,要有足够的耐心。

  点拨孩子时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父母不能着急,要从孩子平时的生活中去启发、点拨他,这往往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四,选择恰当引例或事物。

  点拨孩子需要选择恰当的引例或事物。一般来说,对于比较遥远的事物或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引例,孩子会比较难以接受,更不用说能从中汲取智慧了。所以,引例或事物应该恰当,孩子才会容易理解并接受。

  

亲子沟通小贴士

  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在知情的情况下,如果能以一些比较恰当的引例或事物来点拨孩子,通常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事实证明,这种点拨式的沟通方式远比一味责骂的沟通方式奏效得多。而且,久而久之,孩子必能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判断,自我反省。

  

真心表扬孩子的勤奋和努力

  一位女士曾在北欧某国做访问学者。一个周末,她到当地的一位教授家里做客。一进门,她就看到教授5岁的小女儿。小女孩长着一头金发,蓝眼睛十分漂亮,让人感觉特别清新。她不禁暗暗在心里称赞:小女孩长得真漂亮!

  教授让小女孩过来问好,当她把从中国带去的礼物送给小女孩时,小女孩微笑着向她道谢。这时候,她禁不住夸奖说:“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太可爱了!”

  对中国父母来说,这样的夸奖是他们最喜欢听的。但是,这位北欧的教授却并不这样认为。在小女孩离开后,教授的脸色变得十分严肃,她对这位访问学者说:“实际上,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应该向她道歉。”

  访问学者感到十分惊讶,说:“我只是夸奖了你女儿,并没有伤害她呀!”

  对这种说法,教授却十分坚决地摇了摇头,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这件事,并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基因遗传,与她个人没有什么关系。但孩子还很小,不会分辨,你的夸奖就会让她认为这是她的本领。而她一旦认为天生的漂亮是一种值得骄傲的资本,就会看不起那些长相一般甚至丑陋的孩子,这就给孩子造成了误区。”

  “其实,你完全可以夸奖她的微笑和有礼貌,这才是她自己勤奋和努力的结果。”教授耸耸肩,继续说,“所以,你应该为你刚才的夸奖道歉。”

  后来,这位访问学者只好很正式地向教授的小女儿道了歉,同时表扬了她的微笑和有礼貌。

  这件事让访问学者明白了一个道理:表扬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真心表扬,而且只能表扬孩子的勤奋努力,而不应该表扬孩子的聪明与漂亮。因为聪明与漂亮是先天的优势,并不是他后天形成的资本和技能,而勤奋和努力则是孩子自身的认知。

  当父母需要表扬孩子时,一定要发自内心地针对他的具体表现表扬他。比如:“你今天的作业写得真仔细,尤其是还做得特别快而且也没有错误,我真为你的进步感到骄傲!”“在今天的赛场上,我看到你在最后冲刺时,已经非常累了,但你还是坚持了下来,并获得了名次,孩子,你真棒!”

  这样的表扬是针对于孩子的努力,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更加努力保持与发挥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孩子也会感觉到父母的表扬是经过仔细观察的,是真心的,表明父母对他非常关注,这样孩子在情感上的就会缩短与父母的距离。可见,这样的表扬实际上就是亲子沟通的润滑剂。

  不可否认,今天的赏识教育十分盛行。很多父母以为,只要对孩子说声“你真棒”就是表扬孩子、赞赏孩子了。其实,表扬孩子并非这么简单,表扬孩子还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表扬。虽然年幼的孩子感觉不到父母随口一说的“你真棒”并不是发自内心的,但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却能感觉得到。如果父母不是真心表扬他,孩子就会感觉父母很虚伪。

  卢勤曾讲过一件事:“我有一个同事老打孩子,结果听了我的话,‘太好了,你真棒!’回家她儿子正吃饭呢,就跟儿子说:‘儿子太好了!你真棒。’儿子说:‘妈,你有病吧,我看你今天病得不轻,说胡话了。’她下午就来找我了,说儿子不信。我说这句话要发自内心地说才行。”

  可见,如果父母没有发自内心地表扬孩子,那么,表扬孩子的目的就不会达到。所以,不管孩子是否优秀,父母都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然后真心去表扬孩子。

 

亲子沟通小贴士

  作为父母,应该真心表扬孩子的勤奋和努力,而且还应该故意淡忘孩子的聪明,重视孩子的勤奋与努力,并把这种理念传达给孩子,让他感觉只有勤奋与努力才能获得父母的真心表扬。当孩子通过努力做好一件事时,父母应该发自内心地表扬:“你真是个努力的好孩子!”

对孩子要循循善诱

一位妈妈以前这样问孩子:“你今天在幼儿园学都什么了?”孩子因为不知道“学什么”具体指的是什么,于是就回答:“不知道,没学什么!”

后来,这位妈妈不再这样问孩子,而是对他说:“宝贝儿,妈妈想跟你学首儿歌,你把幼儿园张老师今天教你的儿歌教给妈妈,好不好?”

这时候,孩子就会很有成就感地教妈妈。与此同时,这位妈妈也就知道了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学的东西了,这样比干巴巴地问孩子笼统问题的效果强多了。

现在的孩子虽然性格千差万别,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爱玩、好动,善于幻想。父母只有认清孩子的现状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有技巧地诱导他,家庭教育的成效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孩子成长过程中,时时处处需要父母的诱导。比如,父母想知道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时,一定不能太简单、太急切地问一句:“你今天在学校做了些什么呢?”然后期望孩子能像成年人一样,把在学校的表现完整地叙述一遍,这样的问话不会有很好的效果。父母要把问题逐步分解开,再从孩子那里一步一步分别得到答案。这是因为,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是与成年人不相同。当父母笼统地问孩子时,他可能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始叙述。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不仅要善于诱导孩子去认识各种问题,发现各种问题,更要善于诱导孩子总结归纳各种问题,努力使孩子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

日本著名教育家铃木镇一曾说:“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最重要的是要循循善诱,耐心地创造条件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学会对孩子循循善诱,这里有很多学问值得父母去探索,不能急切,需要耐心地与孩子沟通交流,当然要注意结合孩子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沟通方法和技巧。

父母在循循善诱是要注意把握几个问题:

第一,注意掌握时机,比如引导孩子勤奋学习时,一定要抓住孩子有学习浴望的时候;第二,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太高,孩子就是孩子,父母不要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不能越过他所能承受的范围;

第三,父母一定要有一个平和的态度,怀有一种平常心,不能急于求成,否则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第四,循循善诱里有个“善”字,指的是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一是要方法得当,既不能简单粗暴,也不能一味地说教,应该像春风化雨一样,沁润孩子的心田;二是要“爱”字当头,和蔼可亲,让孩子感受父母带给他的温暖与父母对他的真切呵护;

  最后,父母要善于“诱”,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因势利导,从中激发孩子强烈的沟通浴望和积极乐观的情绪,从而让孩子乐于与父母沟通。

亲子沟通小贴士

  循循善诱的方法对亲子沟通来说非常重要,这体现了沟通的一种基本规律,如果父母不按照规律办事,不顾及孩子的接受能力与感受,尽管对孩子说了一大堆自己想说的话,也很难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用赞美点击孩子的缺点

  铭铭特别好动,还总是喜欢破坏东西,欺负其他的小朋友。铭铭的妈妈斥责他时,也只能管一会儿的作用,只能让他稍微安静一点,却始终改不掉他的这个坏毛病。

  母亲一再教训他:“你总是欺负小朋友,再这么霸道的话,以后谁也不会跟你做朋友了。”但是,这对铭铭来说,几乎一点儿效果都没有,因为他根本听不进这些话。

  于是,铭铭的父亲决定把他过剩的精力引导到其他方向上。一天,父亲把铭铭带到了自家的自行车修理店,教他修理自行车的一些简单工作。比如,教他擦一些小零件、去掉旧自行车上的铁锈、安装一些小的部件。一般来说,这些工作马上就能看到成果,如果弄错了方法,就装不上了。

  对这些零碎的工作,如果铭铭都做好了,父亲就会立刻表扬他;做得不好时,就让他反复做。渐渐地,铭铭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开始有责任感,做事也认真了,不再命令别人做这做那,而是喜欢自己动手去做事情了。

  父亲的方法奏效了。

  铭铭以往都以顽皮的一面引人注目,有时还爱欺负小朋友,因此总是挨批评。但另一方面,他好奇心强,比较热情,又特别喜欢替朋友打抱不平。于是,父亲就经常夸他这些方面,还说:“要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能谦让一点就更好了。”结果,铭铭变得越来越彬彬有礼了。

  

  有时候,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赞美比批评更有效。当然,正像一味地批评孩子不可取一样,一味地赞美孩子也并非完美无缺。所以,不妨试着学习铭铭的父亲,把对孩子的批评包含在肯定与赞美之中,也就是用赞美来点击孩子的缺点。

  所以,孩子在某些方面出现问题是,父母可以先说孩子的优点,再点出孩子的缺点,同时指出孩子应该努力的方向,让孩子在愉快的心情中改正缺点。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也应该把握一定的艺术,千万不要让孩子感觉,“爸爸赞美我不过是为了批评我,哼,真虚伪!”这位父亲就把“用赞美点击孩子的缺点”运用得很好:

  韩枫的头脑很聪明,反应也很敏捷,但学习成绩却很差。妈妈批评他不用功学习,但并没有什么效果。有一次,爸爸和他打乒乓球,他一连三局都打赢了爸爸。爸爸夸他说:“你的乒乓球打得真棒!怎么练出来的,我怎么不知道呢?”韩枫说:“我每天中午都在学校练,打得多自然就能打好了。”

  爸爸说:“是的,你能勤学苦练这是主要原因,但也说明你眼快手快,脑子反应快呀!”韩枫得意地笑了笑。爸爸接着说:“你这么聪明,如果在学习上也像打球一样勤奋努力的话,也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韩枫听了之后,不好意思地笑了。后来,他的学习成绩果然突飞猛进。

  可见,如果父母善于用赞美点击孩子的缺点,多使用赞美的方法,少直接批评孩子,帮他树立自信心。这样,孩子就会朝着父母所希望的方向成长。

亲子沟通小贴士

  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孩子也是这样,他会对父母对他的否定与批评感到厌恶。所以,父母应该改变一下与孩子沟通的方式,多赞美,多鼓励,少指责,少批评,在赞美中融入对孩子缺点的暗示,慢慢地等待孩子的自然转变。这样,孩子就会更加愿意与父母沟通。

通过写信与孩子沟通

  一位父亲因为公事经常出差,有时候会一连好几个月。在远离孩子的时候,他经常会用写信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他认为,写信比打电话更能增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这位父亲说:“打电话虽然很方便,但对孩子来说,在电话里说的事情很容易忘记。所以,对与孩子的情感沟通,以及需要心理疏导的问题,我都会通过写信的方式与他沟通。”

  有一次,上中学的儿子因为与同学意见不合而闹起了小别扭,儿子在信中一再指责是同学的不对。父亲接到信后,立即给儿子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父亲并没有批评儿子的不是,而是告诉他:“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意见都会不一样,每一个人不一定必须同意他人的意见。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不是原则性问题,完全可以求同存异,不必拘泥于小问题。同时,尽管人与人之间的意见经常会不一样,但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人格,不要指责他人。”

  就是通过这样的书信沟通,儿子慢慢体会到了做人的道理,与父亲的关系也十分融洽。

  书信是一种信息传递与情感交流的工具。古人曾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意思是说,家信的情感作用是非常大的。遗憾的是,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电话与网络不断发展,让很多人遗忘了书信的魅力与价值。其实,书信仍然是电话、电子邮件等现代联系方式所不能替代的。

  今天,很多父母因为忙于工作,连跟孩子说话的时间都没有,当然更不会有时间给孩子写信了。实际上,给孩子写信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沟通方式。在信中,父母可以精心选择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对孩子的情感,日常生活中很多当面不能表达的情感都可以在信中表达出来。

  卢勤认为,给孩子写信,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不失为一种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好方法。一位家长对书信沟通很有心得,他认为通过书信方式与孩子进行内心交流很有效。对此,他这样说:“当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往往怒发冲冠,不能冷静处理。对孩子或大加斥责,或絮絮叨叨,而孩子却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往往起不到教育作用。这时,采用书面交谈,可以把自己平常不便说的话充分地表达出来,把自己正确的观点、看法以及德育因素渗透到书信中。中国父母不善于表达情感,这样可以在信中尽情地向孩子尽情表达自己的拳拳之心,切切之情这种方式容易从情感上打动孩子。使孩子接受起来更容易、更自觉。另外,有些孩子性格内向腼腆,有些根本不习惯与父母交流,对于这类孩子,也可以通过书信来交流思想,达到德育教育目的。”

  关于写信,德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曾说:“有时候,对于某些我觉得不便用口头表露的情感,我会把要表达的意思以书面的形式,写在纸条上,这使它们加重了自身的分量,并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可见,父母在平时也应该运用书信与孩子沟通。

  比如,当孩子情绪低落时,他往往不想让父母知道。而在这时,父母想劝慰孩子的话,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了,但有的父母就不知道该怎样与孩子沟通才好了。在这种情形下,父母不妨尝试给孩子写封信。再如,当孩子遇到一些问题时,如果父母有意识地与孩子沟通,孩子可能会怀有戒备心理,会有意识地回避父母,不想与父母进行沟通。这时,父母也可以给孩子写信,与孩子进行无声的语言沟通。

  收到信之后,孩子一般能心平气和地阅读,父母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对他关爱往往能让他很快振作起来,同时,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自然也会增加很多。在信中,父母可以用自己和周围人的例子来鼓励孩子,让孩子振作,这会比单纯地讲大道理更能让孩子接受。

  书信作为情感的载体,往往滤掉了父母对孩子的诸多不良情感,如失望、责骂等,突现了父母的关爱之情,如鼓励、殷切的期望等。这些都是孩子成长所需要的养料,能鼓励孩子积极向上,融洽亲子关系。

亲子沟通小贴士

  在面对很多重要问题时,如果父母感觉无法与孩子当面沟通,不妨尝试通过写信的方式来沟通。这种沟通方式不但可以让自己心平气和地把事情讲清楚,而且还有利于孩子反复阅读,认真思考,慢慢接受父母的教诲。另外,当一些大道理经过父母的思考后再出现在信上时,孩子往往也会也比较容易接受。

对孩子讲道理要动之以情

  费里茨·普雷格尔奥地利分析化学家,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并获诺贝尔化学奖。小时候,普雷格尔在当地就已经赫赫有名了,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他特别淘气,这常使他的母亲伤心落泪。

  普雷格尔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对他疼爱有加,可是随着小普雷格尔一天天长大,母亲才认识到他在自己的疼爱下越来越任性,经常淘气闯祸,不断有人上门告状,邻里经常抱怨。母亲为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感到难过,更为怎样教育好小普雷格尔感到力不从心。

  终于有一次,母亲下定决心,不要骄纵他,而是要严格教育他。那天,小普雷格尔像往常一样很晚才从外面回家,衣服脏得不像样子,脸上、手上都是泥巴。他一进门就躺在沙发上,让正在厨房做家务的母亲给他端杯水,母亲让他自己做,可小普雷格尔仍旧躺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地。母亲从厨房中走出来,一看到儿子,就尖叫起来:“天哪!你又去干什么了,弄得这么脏,我才刚给你洗完早晨换下的衣服。天越来越冷了,水就更凉了……”

  “哪个母亲冬天不洗衣服啊?没什么大不了的!”小普雷格尔一脸无所谓的样子,母亲气得说不出话来,只好脱下小普雷格尔的脏衣服,又回厨房做家务了。可怜的母亲又偷偷地落泪了,可小普雷格尔玩累了,就睡在沙发上。

  门铃突然响了起来,是隔壁的伍德太太,拉出背后躲躲闪闪的儿子,生气地对普雷格尔的母亲说:“来,汤姆,让婶婶看看淘气的普雷格尔对你干了些什么?”

  “好啊,汤姆!你带着你母亲来告状了,现在你母亲在这儿我也不害怕,下次你再说,我还揍你。”被吵醒的小普雷格尔理直气壮地说。

  “天哪!这就是你的孩子吗?”伍德太太气得叫了起来。母亲连忙向人家道歉,可是小普雷格尔仍在警告汤姆以后小心点。

  “这就是没有父亲管教的孩子吧!”伍德太太冷冷地说。母亲再也无法容忍了,她扬手打了小普雷格尔一巴掌,小普雷格尔眼里滚动着闪闪的泪花,咬着嘴唇说:“是汤姆先骂我是野孩子,我才打了他的。”见状,伍德太太和汤姆不好意思地走了。

  屋子里静悄悄的,只有小普雷格尔轻轻地抽泣声,“孩子,你父亲离开了我们,他临终时要我好好地教育你。为了能让你和其他孩子一样幸福地生活,我拼命干活,手上都长满了老茧,回家也从没有好好休息过。而你总也不懂事,让我这么操心,太让我伤心了……”说着,母亲流下了眼泪。

  小普雷格尔看着母亲的手,羞愧地低下了头。他听着母亲的话,想起自己以前总是让母亲伤心,眼泪又流了下来。“你是个男孩子,你要明白,一个真正的男孩子不但自己要成为一个不轻易落泪的坚强的人,而且也应该让妈妈不伤心难过才对。”母亲接着说。

  小普雷格尔紧握母亲的手,用坚定的语气回答:“妈妈,我以后一定会好好学习,不淘气,做个男子汉。总有一天,我会让您因为有我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普雷格尔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承诺,母亲再次为他落泪,是幸福而骄傲的眼泪。

  对于孩子,父母不应该溺爱骄纵,要严格要求他;另外,与孩子沟通不要显得软弱,要善于触动他的真感情,给他动之以情地讲道理,这样他才能理解父母的苦衷,认识到他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从而促使他能下定决心修正自己的弱点。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一个用听觉或视觉表达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比如父母在笑,听到笑声的孩子也会高兴起来,因为情感具有易感的特点,父母的情感表达直接感染孩子。父母的情绪变化,无论是欢乐与忧伤、宽慰与愤怒,都会直接影响孩子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

  所以,作为父母,要正确地发挥自身情感的感染力,不但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而且还要学会从正面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与孩子沟通讲道理时,要善于动之以情。

  很多父母常常抱怨他们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缺乏必要的责任感,任性妄为。其实,孩子在这个期间的言语和行为可以说是一种逆反心理,他的自我意识最强,如果引导不当,对孩子的一生都可能产生很大影响。

  教育专家指出,正确与这一时期的孩子沟通的办法之一就是要动之以情,同时尽量尊重他,不与他争吵,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更多的是需要同情与理解。

亲子沟通小贴士

  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要善于以自己的道德情感来打动和感染孩子,也是动之以情。孩子最容易受到父母情绪的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感情是相通的。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在家庭中形成健康的情感氛围,以此来熏陶孩子。当然,父母还应该恰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等方法,给孩子灌输正确的道德情感。

  

用暗示来提醒孩子

  一位父亲发现女儿最近的神色异常,神神秘秘。一放学就躲进自己的房间,又是网上聊天,又是喜欢看爱情小说,电话铃声一响,就跳起来抢着接电话。父亲看到这些迹象,感到女儿情窦初开,而且已经陷入了“早恋”中。

  一个星期天,女孩的父亲与母亲商量,决定带女儿一起去公园观赏花。百花丛中,人头攒动。父亲指着含苞欲放的花朵,意味深长地对女儿说:“你看,这花都是按照季节开放的。其实,人也一样,青春的花蕾不能随便提早开放,否则花不会香,果子也会很苦涩,你说对吗?”母亲也在一旁帮腔:“就是啊,我中学时的一位女同学,过早地谈恋爱,后来留级,最后退学。现在听说因为文化程度低又下了岗,真是一误再误呀!”

  女儿听了,低头没有说话,回家后,她在日记里写下了自己的感触,表示要从“早恋”中解脱出来。后来,在父亲和母亲的引导下,她集中精力学习,脸上上又有了青春的微笑。

  

  父母亲在察觉到女儿早恋,影响学习的现象之后,并没有当面批评孩子,而是采用暗示沟通法,以花喻人,以人为镜,收到了良好的沟通效果。

  所谓暗示沟通法,是指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选择符合孩子身心特点的暗示内容和方式方法与孩子沟通,促使孩子自己醒悟,从而改正错误和缺点。暗示沟通法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间接性。在一些特殊的场合、特定的情节下,父母可以有意识地采用这种沟通法,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言行。这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沟通效果。

  很多父母认为,批评自己的孩子直来直去,何必拐弯抹角地暗示呢?于是,这些父母就不顾及场合与地点,也不顾及孩子的自尊心,一味地直接训斥和批评孩子,致使孩子陷入尴尬的境地,以至于产生自卑或逆反心理。实际上,这样的结果与父母的沟通初衷是相违背的。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小孩子最容易接受暗示的,是喜欢别人赞许的。因此,给孩子的教育,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越少,它的教育效果越大。”所以,相对于直接的批评来说,暗示性的语言往往能够引导孩子,促使孩子的思想和情感积极向上,从而让孩子自动自发地改正。

  事实证明,采用暗示的沟通法能够触动孩子的心灵,更好地启发孩子所特有的思维能动性,让孩子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接受父母的教育,也能充分开发他的潜能,从而大大提高教育的成效。所以说,在家庭教育中,暗示沟通法是一种有效、重要的亲子沟通方法。那么,父母怎样才能恰当地运用暗示沟通法呢?

  第一,注意环境暗示。

  父母要重视和利用家庭环境、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暗示,使孩子开阔胸怀,形成积极的情绪与乐观的性格。

  第二,重视语言暗示。

  父母可以通过语言让孩子作出符合父母期望的反应,同时可辅以手势、眼神、体态、表情、动作或其他暗示信息载体传达沟通信息,取得良好的暗示效果。

  第三,行动暗示不容忽视。

  行动是无声的语言,属于非语言的范畴。用行动来来暗示孩子,可以有效避免出现严厉语言伤害孩子自尊的情况,尤其在公众场合,父母更应该注意用行动来暗示孩子。比如,乘坐公交车时,看到有老人上车,应该拉拉孩子的手,用眼神暗示他给老人让座。这样的行动暗示效果会比语言好很多。

  第四,注重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的方式很多,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意志等,都能接受心理暗示。心理暗示往往能打破孩子的心理定势,强化孩子的潜能意识,增强孩子的自我暗示心理,协调理智和情感作用,增强沟通效果。

  总之,暗示沟通法运用在亲子沟通中,效果非常明显。可以说,暗示沟通法会给父母多一种亲子沟通的选择与途径,为亲子沟通锦上添花。

亲子沟通小贴士

  暗示有正面和负面之分。日本教育家多湖辉认为,正面的暗示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它往往可以使教育事半功倍。同正面暗示一样,负面暗示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遗憾的是,在生活中,很多父母经常给孩子一些负面暗示,从而使孩子长期处在沮丧的情绪中,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更会导致亲子间的关系恶化。

  

夸奖孩子也需要智慧

  事例1:

  一位母亲这样讲了这样一件事:

  我的孩子杰克从不主动做家务,为这事我很恼火。他9岁以后,我感觉他应该多承担一些责任。

  一天晚上,在吃饭之前,我叫他摆好桌子。通常,我得不停地督促,他才能完成。但这一次,我还没再次提醒他,他自己把事情都做好了。我很高兴,我得夸奖他一下。为了让孩子也能听见,我大声对丈夫说说:“你看见了吗?杰克把桌子、盘子、碗、餐巾纸等都摆好了!真是彻底负责啊!”杰克当时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反应。

  晚饭后,我带小儿子上楼睡觉,我让杰克过15分钟也上楼睡觉。他说:“好的。”15分钟后,他上了楼。我说:“我叫你15分钟后上楼睡觉,你就来了,非常准时。”杰克笑了。

  第二天,杰克在晚饭前来到厨房说:“妈妈,我来摆桌子!”我惊呆了。我说:“我没叫你你就来了,我真的好感动!”从那以后,我开始注意到,杰克有了一些细小的变化。

  一天早上,他主动把床铺整理好了。还有一天早上,他早饭前就已经自己穿戴好了。看来,我越去挖掘他的优点,他就越容易变好。

  事例2:

  另一位母亲这样叙述:

  我以前用物质奖励来管孩子。每当我担心孩子不听话,我就说:“如果你表现好,我就给你买冰激凌或新玩具。”孩子当时会听话,但下一次我还得再答应给她另外一个奖励。

  最近,我不再说“如果你表现好,我就……”而是换了一种说法:“孩子,如果你……那会对我很有帮助的。”而当她确实做了对我有帮助的事情时,我会把她做的事描述给她听。

  上周末,我告诉她:“孩子,当爷爷奶奶来我们家时,如果你可以让他们感到很受欢迎,那会对我很有帮助。”等爷爷奶奶到来时,她表现得好极了。等他们走后,我对她说:“孩子,爷爷奶奶在这儿时,你让他们感到非常高兴。你给他们讲笑话,给他们吃糖果,你还请他们看你收集的邮票。真是热情周到啊!”孩子听了神采飞扬。

  以前的方法,孩子只会高兴一时,因为她得到了奖励。但现在的新方法,她为自己做的事而感到自豪。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夸奖。但是,夸奖孩子也需要智慧。所以,父母要想把握夸奖孩子的智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夸奖孩子要与符合其年龄及能力。

  当父母高兴地对一个年幼的孩子说:“我看到你每天都自己刷牙,真是棒极了!”这时,孩子会为他的行为感到自豪。但是,同样的话如果是说给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他可能会感到父母是在讽刺他。

  第二,夸奖孩子不要涉及到他过去的错误或弱点。

  比如,父母说:“你终于把那段曲小水得像样了。”“你今天看上去很漂亮。你是怎么做到的?”“我从没有敢想你会通过那个考试,但你竟考过了!”实际上,这样的话就在无意中涉及到了孩子以前的错误或弱点。所以,父母完全可以换成另外一种说法,把重点放在孩子现在的优点上:“你在那段音乐的开头保持了很好的韵律,我很喜欢!”“你看上去让人赏心悦目。”“你通过了考试,我知道你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

  第三,注意自己的热情程度。

  有时候,父母过度热情反而会妨碍孩子为自己而奋斗的愿望。因为在孩子看来,父母对他的活动所表现出的持久兴奋是一种压力。

  第四,不要违背内心“夸奖”孩子。

  如果父母用珍视的口吻来描述孩子的某种一行为,孩子会一次次重复同一种行为。比如,父母不想让孩子再吹口哨,那么千万别说:“你的口哨吹得真响!”因为夸奖会带来重复,会带来孩子加倍的努力。

亲子沟通小贴士

  研究表明,孩子经常受到父母夸奖和很少受到父母夸奖的,其成才率前者比后者高5倍。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而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就要学会夸奖孩子。没有夸奖就没有教育。但是,夸奖孩子并非易事,也需要智慧。所以,父母一定要关注孩子每个细微的进步,对孩子夸奖得恰到好处。

引导孩子自己做出决定

  2003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状元萧萧考上了北大。但是,她在进入北大之前却经历过一段戏剧化的学习生涯。

  萧萧从小数学成绩很好,先是考上了奥林匹克学校。进入奥校后,她迷上了武侠小说,而且还非常贪玩,因此受到了老师的批评。一气之下她要退学。

  在遇到这种重大问题时,妈妈不替女儿做主,而是让女儿自己决定。她对萧萧说:“你可想好了,这可是你自己辛辛苦苦考进去的,你想好了不学,可以不学。”萧萧就真的自己做主退学了。

  退学后,萧萧更加迷恋武侠小说,就连上数学课也看,结果成绩退步很多。妈妈找萧萧谈话:“你打算将来怎么发展呢?”萧萧志向坚定地说:“我将来要考北大附中。”妈妈说:“你要上北大附中,这是一个很好的志向选择,但是,上北大附中,数学不好是不行的。现在,你只有进了数学奥校,才有可能考上北大附中。”萧萧想了想,说:“那我就再考进奥校吧。”

  果然,萧萧通过努力又考入奥校,以后又考上北大附中,最终考入北大。

  在萧萧做这些决定的过程中,妈妈一点都没有干涉过她,所有的决定都是她自己做出的。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妈妈却帮女儿正确认识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引导她更好地做出了选择。

  今天,有很多父母都以为孩子的事必须有父母去决定,而强迫孩子一定要听从安排。这是错误的,因为这样的话孩子就不会有自主权,也没有做事的主动性,很可能会因为某些不得不去做的事而去应付差使。结果,孩子在无形中就会养成松散的习惯,甚至可能还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难以沟通,甚至出现孩子反抗的局面。

  强迫孩子听从父母的培养方法,服从于父母的人生价值观,这并不是好的教育方式。应该在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之后,给孩子一些自我行事的机会,然后再逐步引导孩子作出自己的决定。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孩子就会表现得十分优秀。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为了引导孩子自己做出决定,父母应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帮他认识自己。这样,孩子在做出决定之前,就能十分清楚自己到底应该怎样做。

  当孩子做出自己的决定的时候,父母不必担心孩子的将来会如何,只要能给予他足够的支持、肯定和适宜的指导,即使最终孩子的表现并不十分理想,但是由于父母的信任带给他的信心和勇气,会使他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有更大的动力朝向前方去拼搏去努力。

  如果父母觉得孩子还小,他只是一个孩子,他的决定是不成熟的,孩子可能就获得不到父母的任何的支持和重视。这会让孩子觉得连父母都不能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就会失去自信心,做什么事都觉得自己不行,更不用说会有什么优秀的表现。父母如果不能给孩子表现的机会,不去肯定他,孩子也就不会有什么机会去展示他是优秀的了。

亲子沟通小贴士

  要想引导孩子自己做出决定,父母应该帮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的个性、特点、习惯、兴趣爱好等。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作决定的过程是一个知己知彼的过程,需要了解自己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好地决定取舍。